浙科奔跑

【浙科·奔跑】速来围观,看“卓越学子”的“青春修炼手册”

来源 :       作者 :      时间 : 2019-04-29

编者按:“我们都在努力奔跑,我们都是追梦人。”阳光下,风雨中,浙科人努力奔跑,逐梦前行。在他们身上,每天都发生着或感人,或励志,或有趣,或有情的故事。

“浙科·奔跑”记录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,分享浙科人的畚斗,见证浙科的发展变迁,让你我从中感受向上的力量和美好。

2019年度卓越学子奖学金现场评选大会今日举行,7名候选学子现场讲述他们学以致用、追求卓越的心路历程。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自己家孩子的动人故事(排名不分先后)。


狠!有人“996”还觉得不够用!

信息学院 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62  陆凯杭

“|”代表专业的深度,“一”代表人生的广度,陆凯杭立志要做“T型学习者”。

2018年6月14日,陆凯杭现场观摩卓越盛典颁奖仪式,他在的朋友圈写下“看看台上的学长学姐,或许还要两个国奖,超级过硬的专业能力基础以及够亮眼的项目实践经历。路还长~”追逐“卓越学子”的脚步,他继续前行。

大类招生分专业时,陆凯杭以第一的成绩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。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同时,他主动进入实验室与研究生组建项目团队一起攻关。从大二开始,900多天,他几乎每天都是10点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,寒暑假也泡在实验室里。为了理解艰涩难懂的算法他找来60余篇SCI论文资料学习,做满密密麻麻注解,学习笔记多达300余页。为了完成神经网络结构搭建项目,他奋战近600小时,期间为了减小误差,将模型结构推倒重来近百次。2018年,陆凯杭接下校教师发展中心业务系统开发任务,他每天编程近12小时,自学了10余本技术类书籍,最终由他独立完成系统成功上线。虽然还是在校生,他笑称自己已经体验了一波强度更甚互联网公司“996”工作制的实验室时光。

面对未来,陆凯杭希望能够继续深造读研,构建起更为完善的T型知识系统。他始终坚信那曾在心中种下的小小火苗,某天终会绽放出最绚烂的烟火。


奇!大一就“锚”在实验室?

生化学院 生物工程151 徐一丹

“那一刻,一颗种子在我心中埋下,我立下志愿:要在实验室里度过我的大学四年,要再深造。如果能回到浙科当一名老师,继续发光发热,那是我的理想。”大一报到前,徐一丹第一次走进了生化学院大楼,看着假期里依旧在实验室忙碌的身影,她悄悄许下一个心愿。

大一,徐一丹就主动联系老师加入课题组,开始自己的实验室生涯。两校区相隔82公里,每个周五傍晚她乘坐校车从安吉来到小和山,周日傍晚从小和山回安吉,一学期15个周末,她给自己“创造”了300小时的实验时间。大一寒假,一放假她又拖着行李箱来到小和山,埋进了瓶瓶罐罐的世界,直到大年二十七才回家。大学四年,徐一丹“锚”在实验室,从大二就开始发表学术论文。四年里,各类奖学金、各种项目都成了她的囊中之物。

跟着导师做课题,接触到许许多多SCI期刊文章,让她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,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素养。目前她已收到爱丁堡大学、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这三所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offer。

业余时间,徐一丹还热衷参与公益活动。2018年寒假,她成为NGO组织国际义工,前往泰国彭世洛地方小学进行中英文双语支教。


赞!产设让世界更美好!

艺术学院/服装学院  产品设计151 周亦辂

“浙科从不会把你局限在教室的一方空间里,我还不想停下脚步,你呢?”周亦辂这位立志成为卓越设计师的逐梦人,用坚实的脚步不停奔跑。

学分绩点4.02,四年学业绩点年级第一,周亦辂坚信,好的设计师不是一日促成的,她选择以参加各类竞赛来检验自己所学知识。2017年夏天,在老师、学长的带领下参加了浙江省大学生工业设计竞赛。从最初的闭关设计,到中期的模型制作,再到最后的现场答辩,整个比赛进程跨度长达5个月,最终她参与设计的“折射光”和“光影迷城”这两个产品均获一等奖。

去年,周亦辂开始了一个项目,帮助外卖骑手解决充电这一实际问题。她组建了5人项目小组,经历了从线下调研到线上制作的所有环节,项目期间少不了熬夜备战的情形但大家都不辞艰辛,最终制作出“骑手宝”这一款针对骑手租车换电需求的App以及配套的线下换电柜。将原先的快充4小时,慢充8小时优化成现在的换电60秒,不仅大大提升了骑手的工作效率,更加强了电池管制与回收减轻环境压力。周亦辂说,作为一个体验设计师,有美感有视觉感知力只是基础,更多的是要有追求卓越,试图通过设计改变世界的决心。


美!你坚持的样子很迷人!

理学院/大数据学院 应用物理学151 王亚婷

在同学眼中,王亚婷是一个标准的“学霸”——平均绩点4.04,连续三年排名年级第一,也是应用物理专业五届学生中的最高分,考研已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录取国家奖学金、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、校一等奖学金、校三好学生、全国数学建模国家二等奖、省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、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……这些荣誉和项目都被她收入囊中。

高考填志愿时,王亚婷就认准了物理这一个专业。因为喜欢看星空,喜欢天文,慢慢也喜欢上和天文有关的物理。

“坚持是我永远的选择。”王亚婷回忆说,大一暑期的数学建模培训,一同参赛的几乎全是高年级的师长师姐们,知识的匮乏和环境的炎热,加上竞赛成绩不理想,自己也曾失望迷茫不安过。“一次次摔倒又站起的勇气,让我更加相信梦想、相信希望,相信坚持和努力的意义。”

“40%精力用于科研竞赛准备工作、花30%精力进行理论学习、20%精力放在班团活动上,还有10%精力留给各类社会活动”,王亚婷严格遵自己制作的时间表。2017年对王亚婷来说是收获的一年,参加各类竞赛,浸透心血与汗水的努力收获一项又一项成果。“每一场比赛,都是对自己的考验与挑战,那最初的热情和好奇心,依然是支持自己一直走下去的最原始的力量。”


猛!小目标驱动大梦想!

中德工程师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H152 包恺

“只有敢于梦想的人,才有力量去奋斗”,这句话是包恺常说的话,也是他大学生活的最好总结。

包恺说,在大学自己最幸运的事,就是与机器人的相识。2016年,怀揣对人工智能的梦想,他加入JT机器人团队。当时才大二的他,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电路原理、数字电路与微机控制、模拟电子技术、自动化等专业知识,还要自学单片机、电路板布线、智能机器人组装制作技术。包恺不断地给自己设定一个个小目标,从零开始,一步步向既定目标前行。三年间,他与团队成员一起构建理论知识框架、反复实验调试,认真周密地做好一切赛前准备。他们的机器人征战在各类比赛现场,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,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项,省级各类奖项更多。包恺个人也获2018年学校“创新创业类”年度人物的称号。

怀着一颗追梦的心,2018年,包恺以学院综测第一的成绩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,前往德国学习。在德国,他继续在电路实验室继续潜心钻研,加深自己在技术方向的学习。他希望未来可以在“控制工程”领域继续学习,有朝一日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国际素养的应用型人才。


真!“组会”锤炼出一把利刃

机能学院 机械工程16级研究生  黄彬彬

“在这段硕研生涯中,经过专业知识的沉淀,我从对学术研究的懵懂,到感受取得论文、专利、项目等成果的喜悦,这是一段升华自己的过程。”黄彬彬回望在浙科的三年时光,这样说道。

第一次与导师见面,导师就黄彬彬提出了高要求。三年下来,他电脑里已经存储下载的文献达到1.7G,都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。为了了解本专业最新研究动态,他积极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,现场倾听学术大牛的观点。在导师的课题组里学习、磨练,实验室中每两周进行一次的组会是他研究生经历最深刻的记忆,从第一次发言时声音小思路飘,到后来能够在会上大声流畅地讲解自己的成果和思路了,组会前的加班熬夜,组会中老师和组员畅所欲言、充分发表看法,组会后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作进一步的调整。他说:“组会就像是我学术路上的一柄锻造锤,锤炼着我的学术、表达和协作能力。”三年里他参与/主持6项科研项目,发表论文1篇,申请(受理)专利6项。

目前,黄彬彬已通过武汉科技大学博士招考初试,将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。


惊!成功竟是这样炼成的!

生化学院 化学工程16级研究生 程世林

阅读文献3000余篇、完成数据记录表250多页、催化剂制备数目超500个、产品分析图300多张、各种电镜图片近1000张、液相产品110多瓶……程世林深知,“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,没有平坦的大道。”读研两年来,他用一个个实验、一串串数据,为自己积蓄能量。

累积的数据和图谱为程世林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,但想在科研之路上走得更远,他开始撰写论文、申请专利、参加学术会议。怀着满满的热情与自信将论文投出,收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稿通知,一遍遍地修正论文语言表达、逻辑思维、问题分析,一遍遍地回复审稿人的意见,这成为他的常规工作。“科研需要长时间的坚持,不断重复和修正。”

体验过实验过程中的不易与艰辛,也感受过被退稿的失落,最终程世林体会到科研开花结果的快乐。研究生期间,他共发表8篇SCI论文,篇均影响因子3.8,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SCI论文,8篇论文中有4篇属于SCI-2区TOP期刊论文。


【浙科·奔跑】成功考研中科院、浙大,他们用经历诠释:努力才会赢!

【浙科·奔跑】克鲁日孔院教师志愿者故事登上人民日报





地址:浙江·杭州市留和路318号 邮编:310023 浙ICP备11051284号